乍一见古琴,便为之折服,而选择古琴作为选修不失为一个文学修养的提高,情操的陶冶,能触摸、感受、倾听到琴这是难得的收获,心悦之。
初见古琴,就对这种造型独特的乐器有着不一样的情怀,它,“琴棋书画”中的古琴,为“文人四友”之首,也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,自古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,是汉文化中的无价瑰宝。仿佛古琴的本身便带着迷人的魅力,让我沉醉其中,见过许多乐器,比之于古琴,古筝太急燥难免有争强好胜之意,箫声过萧瑟难免多悲情萧索……
介绍古琴之时,提到了古琴的名字分类,古称琴、瑶琴、玉琴、七弦琴,中国古老的乐器。古琴可分类为八音中的丝,或拨弦乐器。其音色深沉,余音悠远,深具东方文化特色。 古琴历来为文人阶层重视,被尊为“国乐之父”、“圣人之器”。古有俞伯牙摔琴谢子期,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,又有孔明巧施空城计,操琴退司马十万大军的故事,说的都是古琴。
斫琴是一件艰难而又神圣的事情,古人爱琴者,传说伏羲便是斫凤栖息之梧桐木为琴身,名曰伏羲琴,后来更有仲尼琴、蕉叶琴不胜枚举,古琴传承文化所蕴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,古琴文化中所承载的千古文化气息,古琴文化从古至今都是从人民生活中来,再到人民生活中去,因而能代代相传。真正具有价值的古琴,从其浮雕、琴木、琴弦、音色、断纹,我们便可分辨一二。现今的名琴,价高者越亿也是物有所值的。
老师告诉我们古琴每天都需要练习,一日不练自己知,两日不练他人知,三日不练天下知,正是古琴不练既忘。古人亦说古琴“难学、易忘、不中听”,“琴到无人听时工”。“不中听”、“无人听”,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、虚静、深静、幽静、恬静等等静态的美。
古琴不止是让你学会弹,同时还要能表达出你的情感,音乐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其感动人心的力量,产生共鸣的律动。
传说,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,虽用功勤奋,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。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,自己划桨而去。伯牙左等右盼,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。此时,四周一片寂静,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,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;天空群鸟悲鸣,久久回荡。见此情景,伯牙不禁触动心弦,于是拿出古琴,弹唱起来。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,来转移他的性情。后来,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。
清人杨宗稷在谈到弹琴也说要有“有腔调、有节拍、有气候”这三个要素时,就特别强调其中的“腔调”。他说:“必先行腔,然后知按节,至于调气,而能事毕矣。如杂乱无章,不能行腔,虽弹数十百曲,无当也。”而这个腔调最能体现琴的韵味,琴的感情。
“和雅”、“清淡”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,“味外之旨、韵外之致、弦外之音”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。陶渊明“但识琴中趣,何劳弦上音”与白居易“入耳淡无味,惬心潜有情。自弄还自罢,亦不要人听”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。相反,人们也常用“对牛弹琴”、“焚琴煮鹤”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。古琴之韵,
对于古琴的韵,人们常常采用一种最简单的说法,即认为韵就是“余音”。古琴的韵足,就因为它的余音特别长。实际上,余音正是韵的基础和前提。韵虽然不就是余音,但它却实实在在是从余音中产生的。换句话说,韵不就是余音;余音只是音的一种自然状态,而韵却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状态;前者是静止的、呈发散和弥漫状态的、松弛的“音晕”,后者则是运动的、具有线型轨迹的、光滑坚挺的“音束”,韵是余音中一种飘逸而又似乎凝固了的线状律动。明代徐上瀛说:“左之按弦也,若吟若猱,圆而无碍,以绰以注,定而可伸,纡回曲折,疏而实密,抑扬起伏,断而复联;此皆以音之精义,而应乎意之深微也。其有得之弦外者,与山相映发,而巍巍影现;与水相涵濡,而洋洋徜恍;暑可变也,虚堂疑雪;寒可回也,草阁流春。其无尽藏,不可思议,则音与意合,莫知其然而然矣。”
古琴,乃乐器,因此应常弹。明屠隆论琴曰:“琴为书室中雅乐,不可一日不对清音”,也就是说琴是一种不可闲置的乐器,很多琴友都有这样的体会,琴越弹越好。所以琴也是有生命的,当厚厚的漆面包裹着整个琴身的时候,体内的能力需要释放, 古琴作为乐器应经常弹奏为好,否则会使音色暗、涩,且会生虫存蛀损坏古琴,古琴的摆放也有讲究。
“竹雨松风琴韵,茶烟梧月书声” 潇潇竹雨,阵阵松风,在这样的环境中调琴煮茗,读书赏月,的确是无边风光的雅事。竹荫遮几琴易韵,茶烟透窗魂生香。园中置几案,扶瑶琴,隔窗有侍童烹茶,茶烟透窗,为墨增香。竹生水畔,荷香暗动,月上中天,影落荷池,其情其景让人顿生隔世之意。
沐浴更衣,着汉服,焚香抚琴是我幻想中的事,而触摸到真实的古琴也让我真切的感受到。林黛玉讲到:“若要抚琴,必择静室高斋,或在层楼的上头,在林石的里面,或是山巅上,或是水涯上。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,风清月朗,焚香静坐,心不外想。”她深谙琴道,才识过人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琴瑟在御,莫不静好”。这真真切切是我所追求的。
古琴文化中所承载的千古文化气息,是全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,希望我们能继续传承下去。